“三高”——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,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的三大主要危險因素,其中, 高血脂已被世界醫(yī)學界公認 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各種疾病的罪魁禍首 。那么,「高血脂」是如何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呢?
高血脂 (Hyperlipemia)又稱高脂血癥、血脂異常、高脂蛋白血癥,是指血漿中一種或多種脂類物質高于正常,包括膽固醇、甘油三酯、磷脂和非游離脂肪酸等,多由于脂肪代謝或運轉異常造成。
圖丨來源網絡
高血脂可以通過影響血管內皮的調節(jié)功能,間接影響動脈的彈性,更為重要的一點是 ,增高的血脂就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“原材料”。
此外,血脂高會損傷動脈內皮或內膜,使得內膜皮上的單核細胞、淋巴細胞及低密度膽固醇進入動脈內膜形成巨噬細胞,巨噬細胞吞噬脂質成為泡沫細胞,形成最早的粥樣硬化病變,叫 做脂質點或者是脂質條紋 。
圖丨來源悟空問答
這種巨噬細胞能進一步分泌生長因子和炎癥介質,導致斑塊不斷生長和發(fā)生炎癥反應。
這些斑塊增多增大,會導致血管腔狹窄,血流不暢,如果重要器官的動脈供血不足,會導致嚴重后果,包括冠心病、中風等。此外,不穩(wěn)定的斑塊容易脫落或者破裂導致血栓形成,進而導致心梗、腦梗。
圖丨來源網絡
因此,想要血管健康,首先要保持血脂水平正常。
飲食上以清淡、少油為主,盡量控制高脂肪、高能量、高蛋白攝入量。
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水果、綠色蔬菜;
肉類盡量用脂肪含量較少的魚類、雞肉等代替豬肉、牛肉;
食用油選擇植物油,比如花生油、菜籽油、茶油、橄欖油等,少食豬油、牛油,油脂數(shù)量控制在每日25~30克,對于高血脂人群,還應酌量減少。
膽固醇 每日的攝入盡量不要超過300毫克,而高血脂人群,對膽固醇的攝入更為嚴格,應少吃或不吃高膽固醇食物,如動物大腦、動物內臟。
圖丨來源網絡
建議每周 進行5 天,每天3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。 適當?shù)倪\動,不僅可以幫助 消耗多余的熱量,避免肥胖,還能加快機體代謝速度,提高體內某些酶,尤其是脂蛋白酯酶的活性,而這對運輸和分解甘油三酯,降低血中的脂質有很大的幫助。
飲酒會使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升高,還會抑制脂蛋白酶的活性,促進甘油三酯合成,導致血液中甘油三酯升高,形成高血脂。 煙草中的尼古丁、一氧化碳能引發(fā)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。 如果長期抽煙酗酒,則很大概率導致高血脂。
如果調整生活方式3~6月后仍未改善,建議借助藥物進行干預。目前,臨床廣泛應用的降脂藥物有他汀、貝特和膽固醇吸收抑制劑 等。此外,還有研究表明,天然水蛭素 在調理血脂異常方面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
藥理研究認為水蛭素有明顯的抗凝溶栓、抗動脈粥樣硬化、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、抗炎 、抗細胞凋亡等多種功能。水蛭素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以實驗證明天然水蛭素可加速血瘀(血管的斑塊在中醫(yī)上稱為血瘀)部位的血流速度,改善血液流變學異常、抑制血小板聚集、提高血管通暢率,抗血栓效果顯著。
此外,解舉民、段卓等發(fā)表在湖北理工學院學報的研究報道水蛭素功能研究進展 中闡述了水蛭素降血脂的原理:水蛭素也可以調節(jié)脂代謝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水蛭素可明顯降低肝臟指數(shù)、脂肪指數(shù)和MAD水平,增加SOD活性,下調人單核細胞趨化蛋白-1(MCP-1)的表達。對高脂血癥老鼠模型,水蛭素可明顯降低大鼠的體重,調節(jié)機體代謝紊亂,有效地抑制脂質在組織中的富集。
大量隨機臨床研究證實,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升高是致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關鍵因素,降低 LDL-C 水平,可顯著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?。ˋSCVD)的發(fā)病及死亡危險。
化驗單上LDL-C參考范圍是根據絕大部分正常人群測定值所制定的,但對于具體個體來說,更有價值作用的是根據發(fā)生心血管意外的風險等級來制定LDL-C具體控制目標。
不同風險等級的人群需要的LDL-C/非HDL-C 目標值有很大不同(見下表)。如果您心血管意外風險等級為低/中危 ,只要把LDL-C控制在3.4mmol/L以下 就可以了;但如果您屬于極高危人群, 建議您更嚴格地控制血脂,將LDL-C降到1.8mmol/L以下 。
小貼士:個體心血管意外風險等級判斷方法
極高危人群 :凡臨床上診斷為 ASCVD(包括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、穩(wěn)定性冠心病、血運重建術后、缺血性心肌病、缺血性卒中、短暫性腦缺血發(fā)作、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病等)患者
高危人群:
①LDL-C≥4.9 mmol/L;
②1.8 mmol/L≤LDL-C<4.9 mmol/L,且年齡大于40歲的糖尿病患者。
如果以上三種情況都不具備,可由臨床醫(yī)生根據《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》的分級流程,結合體重、是否抽煙、有無高血壓以及血脂情況,進行未來10年ASCVD總體發(fā)病危險的評估,并進行分層。
來源參考: 浙大二院